文/zk 编辑/石
公元705年12月16日,年事已高的武则天在上阳宫静静辞世,享年80岁。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,武则天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。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,张柬之,这位曾经为她效力多年的宰相,来到上阳宫探望。
张柬之心中对武则天的感情复杂。他深知武则天曾重用他,不嫌弃他年老并委以重任,这是他感激的地方。然而,在武则天推翻了李唐政权后,他作为一名忠诚的臣子,不得不面临内心的挣扎与忠诚的抉择。
在张柬之沉思之际,病中的武则天忽然睁开了眼睛,看到来人是张柬之后,缓缓开口,感叹道:“狄仁杰骗了我!”这句话让人不禁疑惑。毕竟,张柬之是当年推翻她的关键人物,而狄仁杰在武则天身边的地位一直亲近,彼此关系颇为深厚。那么,为什么武则天会说“狄仁杰骗了我”呢?
展开剩余84%信任与背叛
要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,我们必须先回顾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的复杂关系。狄仁杰,作为武则天一生中最为信任的臣子之一,深得她的宠信和依赖。不同于当时许多的酷吏,狄仁杰在历史中享有极高的声誉,堪称一位公正清廉的好官。这不仅与他个人的品德有关,更与他从小的家教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。
狄仁杰出生于书香门第,自小便接受了严格的教育。他的父亲曾是地方官,狄仁杰跟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,见识了百姓疾苦,立志将来要为民请命,做一个有担当的官员。虽然他出身名门,但心中却早已为百姓利益而奋斗,这样的情怀与他日后与武则天的关系密不可分。
公元655年,武则天被立为皇后,时年26岁的狄仁杰决定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。经过不懈努力,狄仁杰如愿以偿成为进士,但当时的武则天并未注意到这位年轻的才子。而狄仁杰也未曾想过,日后的伯乐竟是这位女皇。
进入仕途后,狄仁杰因为清廉正直,在地方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。然而,这种清正之风也让他遭受了许多嫉妒和陷害。在唐高宗显庆年间,狄仁杰曾因被胥吏诬陷而被调查,但经过阎立本的审查,狄仁杰不仅洗清冤屈,还因此得到了高宗的赏识。很快,狄仁杰被任命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,并开始了他传奇的仕途生涯。
与武则天的深厚关系
武则天登基后,狄仁杰因其不畏权贵、刚正不阿的作风逐渐引起了她的注意。即便朝中气氛日益紧张,酷吏横行,许多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免与武则天对立,然而狄仁杰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,毫不妥协。这样刚直的性格不仅没有让武则天产生敌意,反而赢得了她的欣赏。
武则天知道,国家要长治久安,必须有像狄仁杰这样的人才来辅助治理。而在她自称天子的过程中,狄仁杰屡次为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,帮助她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。在豫州刺史李贞反叛时,狄仁杰冒着生命危险为其辩护,成功说服武则天将其流放,而非处以死刑。这一举动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与胆略。
随着武则天的加冕为帝,狄仁杰成为了宰相,权势渐长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沾染上权臣的腐化,而是始终保持刚正不阿的作风,直言进谏,屡次得罪了身边的权贵和酷吏。即便在狄仁杰被陷害入狱之际,他依旧没有低头。正因如此,武则天对他更加信任,并在最终为他洗清冤屈后,再次提升他至重要职位。
与张柬之的复杂关系
尽管狄仁杰深得武则天宠信,但他对张柬之的推荐却有些让人费解。张柬之,作为一位深受武则天赏识的官员,性格沉稳、谋略过人,但他心中一直忠诚于李唐王朝。其实,早在武则天还在称帝之前,张柬之便对她的女主政治和权力集中感到不满,并在暗中准备反攻的机会。
虽然张柬之年事已高,但狄仁杰依旧将他推举为官。武则天对此有所保留,认为张柬之虽有才干,但年纪已高,且时局动荡,不适宜担任重要职务。然而,狄仁杰坚定地推荐张柬之,甚至在他被提拔后,将其多次举荐为宰相。此举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为后来的“神龙政变”埋下了伏笔。
神龙政变与背后的权力博弈
705年,随着武则天病重,朝堂上的局势变得愈加紧张。张柬之等人联合起义,暗中策划政变,最终成功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。在政变中,张柬之和崔玄暐等人联合起义,强迫武则天交出皇位,恢复李唐江山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场政变背后,狄仁杰与张柬之竟然有着相似的政治理念。
武则天意识到,自己虽然在位时威风八面,但她始终未能完全控制朝堂的力量。张柬之的推翻行动,正是对她的一次权力反击,而她的长期信任与支持却成了最终的致命伤。在她去世前的最后一刻,或许她终于明白,狄仁杰推荐的这个“天才”其实是潜伏在她身边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结语
武则天的去世,不仅是她个人传奇的终结,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在她临终时留下的遗言“去帝号,称则天大圣皇后”反映了她为武氏家族未来着想的深思熟虑。而她在乾陵前立下的无字碑,则将她的一生功过交给了历史来评判。尽管在她的晚年,权力和人心早已变了样,但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,走完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